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要推进养殖布局优化和清洁生产,引导生猪生产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同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解难题还需加把力低价中标扰乱市场环境,环保企业总体上仍呈现小、弱、难的局面在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低价中标等突出问题。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又增加了18%。
对于国内环保产业未来发展,我是积极的乐观派。环保企业自身也要加大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力度。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去杠杆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部分承接了较多PPP项目的企业出现一定程度的资金周转困难,可能导致下半年环保产业整体规模及效益的增长不及预期。二季度签约的和阳环保智能设备制造等6个项目,投资30亿元,11月底有望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可衍生出8家新型高科技企业,全年可新增工业开票销售额50亿元以上。2017年,2家企业环保业务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9家企业达50亿100亿元。
打好碧水保卫战投资需求约为1.8万亿元。双创新打开大市场环保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数量排名世界第一,环境服务业快速发展位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碧水源公司,是全球一流的膜设备生产制造商和供应商。[4] 机制设计激发企业活性众所周知,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一直都是老大难,如何通过碳交易市场来调动这些企业的积极性呢?张杲表示,湖北经验注重市场化减排和价格发现机制设计,激励企业自主减排。
另一方面,交易中心积极探索基于碳市场的生态扶贫模式,推动128个农林类项目开发,其中农村户用沼气项目53个,预计每年可为贫困地区增收近千万元。短短两年来,交易中心的能力建设服务体系正逐步形成,交易中心先后受邀为10余个省市开展培训工作,组织培训会40余场,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参训学员覆盖15个国家、7大排放行业,能力建设工作迈向规范化、规模化。截至2018年9月底,湖北二级市场累计成交3.21亿吨,交易总额74.14亿元,占比均超过全国的60%,日均成交量额、连续交易天数、市场参与人数等指标也均居全国首位。对未经交易的配额收回注销,确保市场供需平衡。
在摸索期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交易中心有哪些心得可供业界人士参考呢?张杲总结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多渠道突破建设难。一方面,交易中心充分挖掘市场的融资功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交易中心先后与多家银行签署了1200亿元的碳金融授信、累计吸引了5支1.2亿元碳基金入市,并率先开展碳资产托管和碳质押贷款业务,累计规模分别达390万吨和15.4亿元。
张杲向记者表示: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市场参与者和国内外业界的广泛认可,充分验证了市场化机制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带动产业绿色升级的可行途径。2015至2017年,湖北省贫困地区的农林类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已累计成交71万吨,为农民增收1016万元。通过分享中国碳市场经验,全球碳市场看中国这一理念已成为业界共识。这一市场机制较好地解决了调动企业减排积极性和社会减排成本过高的问题。
初始配额分配整体偏紧,在20092011年平均排放量的基础上乘以0.9192进行了调整,是七个试点平台中配额分配最紧的。三是聚焦农林项目,提高项目开发能力。记者了解到,目前,湖北省尚未动用政府预留配额进行调控,这印证了可通过较完善的碳交易制度体系和交易中心的风险调控措施维持碳市场价格的相对稳定,风险控制措施效果得到了体现。张杲说,湖北碳市场通过总量控制、碳价格等减排机制设计,形成了具有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市场体系,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了温室气体减排。
一是碳交易各项指标持续领先,节能减排初见成效。记者了解到,为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交易中心正不断探索碳市场的精准扶贫模式。
通过与农业、林业等部门合作,分领域对CCER项目业主进行碳资产开发培训,提升业主CCER项目开发能力。市场活跃的流动性也正体现了市场主体对市场规范管理的信心。
随之,试点地区相继启动碳交易市场,于2014年年底前全部启动。我省利用碳市场可控制高能耗、高排放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功能性,以建立完善的顶层制度为着力点,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前,该项目代表湖北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从5000多个团队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行业总决赛团队组第三名。张杲告诉记者:这得益于交易中心注重信息公开规范透明。一是建立政策灵活机制。[6] 三方面铸就湖北经验成功的道路注定不平坦,湖北经验的背后是不断试错、不断创新。
一是通过政策控制成本,减少企业后顾之忧。根据经济发展速度、节能减排下降目标等因素设定碳市场排放总量,进一步分解到行业和企业,对企业的碳排放形成刚性约束,倒逼企业进行减排,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湖北省碳排放总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连续三年控排企业交易参与率、履约率均为100%。
湖北在碳交易管理办法中制定天花板条款,将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成本锁定在20万吨或初始配额20%以内,使企业履约成本可预测、可控制,消除企业对增产及履约成本的顾虑。通过碳金融创新引导资金流向碳市场,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入市,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为企业提供减排资金。
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相对来说耳熟能详,碳交易市场是怎么一回事呢?自诞生便佩戴光环的它有何魅力?新鲜却又陌生的它为何会是世界著名《自然》杂志评选的2017年值得期待的11个科学事件之一?在全国碳市场启动近一年之际,期货日报记者走进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下称交易中心),了解碳交易的建设之路。[1] 碳交易助力节能减排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前,碳排放对于社会各界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事物。
包括公开管理办法、配额分配方案、交易规则及各类创新业务实施细则,公开市场配额存量、增量、减量等各类市场交易数据,公开中介会员机构备案信息等。推动农林类项目开发达到128个,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农村沼气减排项目达53个,居全国首位,预计每年将带来近千万元的经济收益。经过三年多的运营,一个运行有效、价格平稳、功能全面、服务领先、特点突出的碳交易市场已初步形成,各项主要交易指标均居于全国首位如今,碧水源在不断完善市政水处理等主营业务的同时,正发力布局民用净水机领域,利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低压选择性纳滤芯专利技术,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保留水中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避免长期饮用纯净水造成的危害。
解决这些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市场化水平,让市场更加公平、开放。董事长文剑平说,公司在高新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上同步发力,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
而同期359家新三板挂牌环保企业环保主营业务收入202.3亿元,同比增长18.5%。废弃饮料包装物处置不当,会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们留下美丽的地球和可持续的环境。环保企业自身也要加大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力度。
环保产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中,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的地位。对于国内环保产业未来发展,我是积极的乐观派。双创新打开大市场环保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数量排名世界第一,环境服务业快速发展位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碧水源公司,是全球一流的膜设备生产制造商和供应商。盐城环保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李晓明说。
近年我国饮料包装物数量激增,自2014年以来,每年塑料饮料瓶生产量和消费量都居世界首位。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提速,环保产业的发展空间会继续扩大、发展质量会进一步提升。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进一步部署安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了重点任务,各项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专项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中央环保督察深入推进,环境监管力度明显加强这些因素有力推动了环保产业潜在市场向现实市场转化,有效释放了环保产业市场空间。有些企业根本不具备治理技术,也没有环境业绩,但为了抢占市场,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以低价或超低价方式中标环保项目,造成市场的混乱。
从今年看,上半年全国120家A股上市环保企业共实现环保业务营收835亿元,同比增长15.8%。盈创已经和全球最大的智能回收机具制造商挪威陶朗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希望将全球40多个国家实施的饮料瓶押金制引进中国,建立一个通过智能机具安全回收并再利用废旧塑料包装物的可持续循环经济模式。